简体中文 | 繁體中文

大溪地珍珠价差20倍:出身难鉴定 利润胜钻石

发布时间:2014-03-18

  2万元“洋”珍珠戴不到1年就变色 如不碾碎就检测无门

  “两万元一颗的珍珠吊坠,还买的是品牌货,戴了不到1年就变色了,是不是染色的?”昨日,市民陈小姐手捧掉色的项链,向广地珠宝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抱怨。但由于她不愿意将自己的吊坠进行“破坏性”检测,仪器对此也是“爱莫能助”;至于商家承诺的“大溪地出产”,检测人员则表示根本无法辨别。

 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,珍珠饰品在市场定价方面相对混乱,不法商家可借机造假,品牌商家也可能借“大溪地出产”、“天然无污染”等概念卖出10倍于成本的高价,消费者应谨慎购买。此外,不同于玉石宝石,珍珠是有机物,容易受外界侵蚀而变色变形,佩戴时需多加爱护。

  在珠宝学传统概念中,珍珠、水晶均属于中低档珠宝,无法与翡翠钻石、红蓝宝石相提并论。但记者走访多家商场发现,号称“大溪地出品”的海水珍珠价格之高昂令人咋舌:11~15毫米直径的黑色、黄色珍珠价格高达2万~3.5万元每粒,单品首饰价格足以和0.5克拉的钻石戒指媲美;而成串的大溪地黑珍珠项链多在10万~20万元/串这个区间。日本品牌御木本直径约10毫米的普通珍珠串链需要6万~8万元,卡地亚一款“目测”直径不超过10毫米的珍珠吊坠,价格高达4.4万元,可以媲美高档翡翠。

  不过,记者跟随广地珠宝的检测专家,走访了广州康王路一带的珠宝批发市场,却发现类似光泽度、大小的大溪地黑珍珠半成品的批发价格只有1000~3000元每粒,成串产品的价格也多在1万元以下。批发价、品牌价格之间的差距大约是20倍,远远高于翡翠、钻石的批发、零售价差。如果珍珠的直径不到10毫米,批发、零售的价差更是达到30~40倍。

  对于这种巨大的价格差异,广州友谊商店卡地亚专柜的店员表示:“我们做的是品牌珠宝,设计与加工费用要占非常大的比例。”该商场五楼的另一家国内品牌珍珠销售专柜店员也振振有词:“多数商场进场费很高,不管是否赚钱,扣点比例都高达20%~25%。”

  但广东省金银首饰商会的两家会员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:“珍珠设计加工费用高并不属实。钻石、红蓝宝石需要精心打磨,玉石需要雕工,但珍珠都不需要这些。”

  调查一:自诩天然不成立 “大溪地”出身无法鉴别

  很多品牌专柜人员无一例外地声称自己的珍珠是“天然”产品,广告宣传中也遍布“天然”一词,有的还声称自己的黑色珍珠产自南洋大溪地。

  但记者查阅了2009年修订的“GB/T 18781-2008珍珠分级国家标准”,根据产出机制的不同,珍珠分为“人工养殖”与“天然”两类,也就是说,只有非养殖的珍珠才算天然珍珠。

  而记者从番禺、东莞的珠宝加工企业了解到,无论是国际品牌采用的大溪地珍珠,还是国内高档品牌选用的南海珍珠,均是养殖业的产物。古时候东南亚至中国南海一带的“深海采蚌”产业,早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已经凋零了。商家声称的“天然”至少是用词不准确。为了区分于“人工合成”珍珠,类似养殖珍珠被称为“自然生成”珍珠更恰当。

  而且,与大理石冒充阿富汗玉雷同,地质学、珠宝学上根本没有“大溪地珍珠”这个名词,检测机构也无从查明其实际身份。

  记者致电国内上市公司千足珍珠的市场管理者,对方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,“出口返内销”模式在珍珠产业中普遍存在:中国南海的海水养殖珍珠、江浙一带的淡水养殖珍珠常常被以原材料、半成品的模式出口到世界各国,日本企业购买的尤其多,被加工成品牌产品后再卖回中国市场。为此,号称“大溪地珍珠”的并不一定就是出产在大溪地的珍珠。

  调查二:品牌附加值高达600% 比金银钻石更暴利

  广州某知名首饰企业的市场策划部王经理向记者透露:与金银首饰、钻石行业不同,宝石企业的定价机制并不规范,生产水晶、珍珠之类中低档珠宝的品牌企业,在广告费用上的投入向来是远远超过其生产成本的,有的在总价中可以高达40%。

 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:“3万元一粒的珍珠,就算是大溪地产的,算上养殖、筛选与打磨、进口关税与运费,成本最多只有3000元;剩余的部分就是零售企业的利润与营销费用了,除了25%的铺租(商场扣点),1000元均摊员工工资与杂费,5000元广告费用,企业卖出一粒,就差不多能赚1.4万元。这就是商场珍珠能做5~7折促销的原因。换句话说,3000元成本的珍珠卖3万元,品牌附加值达到了600%以上(铺面租金已被除去),远远超过了公开市场交易的钻石、黄金、白银,甚至比翡翠更加暴利。”

  调查三:彩色珍珠无法检出是否染色

  更加让消费者担忧的是,由于化学成分为有机物,光谱仪器无法准确检测珍珠,手动的破坏性检测方法也只能检测出白色珍珠的真假,而对彩色珍珠却无能为力。

  记者从深圳某资深珠宝业人士处了解到,染色现象在珍珠加工领域普遍存在,因为珍珠从蚌体中取出后形状参差不齐,一定要经过几道工序的处理才能被用在首饰加工中,一些企业也就借机浑水摸鱼,给珍珠上色;而如何给珍珠上色、上的什么色,各家珠宝企业不一而足,属于企业最高机密。

  记者了解到,在淡水珍珠包裹珍珠粉的加工技术被广泛运用后,以往的塑料、树脂合成珠技术遭遇摒弃,仅凭肉眼根本无法分辨自然生成的珍珠与人工合成珍珠。广地珠宝检测中心就曾采用粉碎破坏的方法检查出染色的珍珠,白色珍珠外包黑色涂层,扮成黑色珍珠,卖出3倍于同等级白色珍珠的高价。而对于金色珍珠、粉红色珍珠,该检测中心项贤彪主任表示:“根本无从判断其是否染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