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14-04-17
青海昆仑玉自2008年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奖牌用玉后,其价格以超过十倍的速度上扬,产业发展日益壮大,产品不但畅销国内市场,而且已打入国际市场,年销售额超过一亿元。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,目前国内玉器市场上有65%以上的玉器取材于青海昆仑玉。然而,人行西宁中支在近期对西宁、格尔木两个集中大市场诸多商户的走访调查中发现,由于连续几年的破坏性开采,目前昆仑玉优质资源量越来越少,一些经营者甚至以次充好,制假贩假,给昆仑玉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。2013年年底以来,昆仑玉市场呈现出历年未有的萧条景象,销售惨淡。在2013年底举行的中国青海国际昆仑玉(珠宝)博览会上,青海省拍卖行举办的昆仑玉专场拍卖会仅以66.4万元人民币收槌。人行西宁中支为此进行了调研分析,认为昆仑玉产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。
昆仑玉中的优质玉资源稀缺。据统计,昆仑玉每年的产量约为1500~2000吨,但能达到工艺消耗的只有总量的30~40%,达到玉器中牌片、手镯要求的只有总量的5~10%,而达到收藏级别的往往低于0.5%,这充分说明了昆仑玉中优质玉的稀缺性。因此,建议加大对昆仑玉低档原料的充分利用,以实际行动延续这一稀缺资源的寿命。
昆仑玉资源已几近枯竭。矿山开采可以提高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率,但也会缩短矿山的服务年限。以昆仑玉的白玉矿为例,目前托拉海玉矿9个矿脉已难觅其踪影,三岔河玉矿11条矿脉也只有1条矿脉发现白玉矿资源且已深挖超过70米,而且,由于昆仑玉形成的特点(低温低压条件下,其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受温度影响只能发生于地表一定深度),这条矿脉可能随时消失。若此,在无新矿山发现之前,我国已基本无昆仑白玉产出。
昆仑玉的开采无序、无限量。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昆仑玉“身价”的剧增,省内外采挖者蜂拥而至。然而,由于目前我国宝玉石方面的地质勘查尚无规范可循,采挖者为追求眼前利益,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爆破方式,对昆仑玉进行无序、无限量开采,导致近两年玉石毛料裂隙多、玉石品级直接下降等严重后果。
很多经营者以次充好,制假贩假。过去这种现象只是少数,现在受利益驱使,已经发展成为很多经营者的行为。他们以卡瓦石、阿富汗玉和合成玉冒充昆仑玉,以次充好。在制假贩假上,常见的假玉有塑胶、着色玻璃、云石(大理石)、电色假玉、合成玉(以玉粉和水晶加盐水制成)、硝子玉(用硝子仿制的玉器)等,还有以优质俄玉、韩玉充当昆仑玉的,且数量较大。近年来消费者关于假昆仑玉的投诉、诉讼逐渐增多。
青海昆仑玉产业发展滞后。玉器产业是“三分料,七分工”,但由于青海省缺乏高素质的设计、加工、销售人员,致使多数昆仑玉料流入扬州、苏州、上海等地进行加工。因此,目前青海本地的昆仑玉产业发展总体处于初级阶段,设计能力、加工工艺、科技含量均落后外地,处于直接出卖原石和初级产品加工阶段,昆仑玉在市场上的应有价值并未得到体现。
昆仑玉缺乏文化内涵,不具有生命力。玉石专家认为,昆仑玉淡雅清爽、油性好,透明度明显大于和田玉,尤其“白带翠”更是以其特有的标志区别于和田玉。
针对昆仑玉产业存在的上述问题,笔者认为亟需采取果断措施,以保护昆仑玉这一特色资源,促进昆仑玉产业循序渐进、良性发展。一是建议国家重新修订2003年出台的《珠宝玉石·名称》和《珠宝玉石鉴定》标准,改变笼统定义,使玉石鉴定更加明细化,参照性增强;二是地方政府要强化监管,有效落实昆仑玉循序开采规定,坚决制止粗暴掠夺式采挖现象;三是相关部门要坚决打击昆仑玉产业制假贩假行为,从重处罚;四是要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产品设计人员、工艺加工制作人员,开设有关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专业实训,从而壮大原产地技术人才队伍;五是要结合昆仑文化,不断丰富昆仑玉产品的文化内涵,并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,打造玉器行业中的著名品牌;六是加大昆仑玉品牌的宣传力度,引导昆仑玉产业健康发展。